工分这个词现在已经不常用了,它算是被历史给甩在了后面。在还没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那会儿,土地都是由生产队来管的,大伙儿都在生产队里一块儿干活儿,干活的报酬就是工分。工分既能换粮食,也能折算成钱,所以很多人都很乐意去干活赚工分,哪怕只有一点点也好。毕竟那时候,大家伙儿都得靠工分来填饱肚子,养活一家老小。那么,那时候一个工分到底能换多少钱呢?
【工分的出现】
1958年,全国好多地方都开始有了“人民公社”,就像现在的乡镇一样。那时候,农村的人都叫社员,村子变成了大队,大队里的小村子就叫生产队。每个社员的土地、干活用的东西和农具都得交给生产队,这就是说的“归公社的生产队管”。
每天,所有社员都会聚在农田里一起干活。起初,各大队都办起了公共食堂,所有社员都能在食堂白吃白喝,那时候吃饭不用花钱,干活也不计分,大家伙儿都吃一样的饭菜。但这种日子没过两年,食堂就办不下去了,社员们只好又各自回家做饭了。
食堂没了之后,社员们还是得一块儿去干活,一块儿收工回家。生产队搞了个新制度,叫工分制,就是谁干得多,谁就拿得多,为了让大家更起劲儿干活。这个工分啊,是按分来算的,还能细分到厘,十分就是一厘,一般干一天能活个十分左右。
【工分的评定与记分】
每年计算基础工分数
打分前,生产队得给每个社员先定个劳动基础分。这事每年年初办,生产队会开个大会,大家一起来评定,看看每个社员一天能干多少活、该拿多少分。只要满了十二岁,就都能参与评定。
通常根据干农活的熟练度、力气大小和干活速度来打分,最低分是2分,接着是2.5分,一直加到最高分10分。技术好的人和队长一般能得10分。大多数时候,年轻力壮的男劳力能得9到10分,女劳力则是6到7分。小孩子只能算半个劳动力,一天大概5到6分。不过,各个地方的情况都不太一样。
每天都记得要记分
按照全劳动力的基本分数要求,社员每天干三次活。就拿满分是10分来说吧,年轻力壮的男社员,早上得2分,上午4分,下午再得4分,这样一天下来就是10分;而年轻的女社员呢,早上1.5分,上午3分,下午3分,整天加起来就是7.5分。
那时候,每个生产队都会挑一两个人来当记分员,负责给大伙儿记工分。每天晚上吃完饭,记分员就开始工作,每家人会派个人去跟记分员说自家的工分。社员得老实告诉记分员自己干了啥活,干了多久,记分员就会根据大家说的和应得的分数,记在一个叫《社员劳动手折》的本子上,大家管这个本子叫工分折。只有参加劳动的人才能挣工分,要是哪天只干半天活,工分就会从基础分里扣,就这样类推下去。
怎么挣工分呢?
通常,大家参加集体种地就能挣到工分,这是很常见的方法。但有的社员在集体干活时偷懒,使得干活速度变慢。所以,很多生产小组就让社员自己包干农活,例如在收麦子时,定好收一百斤麦子能得多少工分,再把社员分成几个小组,每组大概五人。等干完活,把麦子称一下重量,按收的麦子多少来算工分。具体就是,先算出总共能得的工分,去掉基本分,剩下的平均分,这样就能让大家更有劲头干活,提高干活速度。
另外,大家还可以通过比赛来干活,比如说插秧,分成两队,一亩地定好要拿多少工分,哪队先插完哪队就能先休息,这样能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不过,这种小范围的承包方式也有弊端,就是有的人为了早点结束,会故意把秧插得稀稀疏疏,秧苗不够多。所以,实际上执行起来,会出现只认工分不认质量的情况。
除了大家一起干的活儿,像挑官粮、挖河道参与水利、割野草、打老鼠、开垦荒地种田、还有修路这些,也都能挣工分。工分这东西,没有上限也没有下限,所以那时候流传着一句话:“海水能干,石头能烂,生产队的工分却是永远挣不完。”
要是做得不好,那肯定会扣分。就像迟到或者磨蹭时间,会被扣1分或者0.5分。当然,也可能有其他的小问题,不过这些情况不常见,通常就是批评几句。但要是做得太离谱了,那也还是会扣分的。
值得一提的是,每年队长会额外加上300工分,会计能多拿280工分,记工员的工分会额外增加200到300工分等等。
【靠工分养家的社员们】
上半年,生产队会先给大伙儿预分一下上半年种的粮食和搞的经济收入。到了年底,再统一进行大分配,这可是社员们养家糊口的主要来源。具体咋算呢?就是把这一年种的粮食都折成钱,再加上其他赚的钱,加在一起就是全队挣的总分。然后用总收入除以总分,再除以10(因为工分是10分为一个单位),这样就能算出来每个工分到底值多少钱了。
工分其实并非越攒越多就好,在生产队里头,工分要是多了,就像分母变大,每个人分到的钱就变少了;工分少些呢,分到的钱反而多。可对社员们来说,当然还是希望工分能越多越好,毕竟生产队的收入是定死的,就那么点儿,不管工分是多还是少,生产队的总收入都不会变。
比如说,一个生产队一年能赚10000元,要是这年大家总共挣了5000个工分,那每个工分就值0.2元(就是10000除以5000再除以10算出来的)。可要是这年工分总数变成了10000分,那每个工分就只值0.1元了,工分一多,每个工分的钱就少了。所以说,社员们每年的工分到底值多少钱,都是不一样的。
工分不仅能换算成钱,还能用来分粮食。给国家交的粮食是不用花钱的,都是白送。交完后,生产队会留点种子和应急粮,剩下的粮食就分给大家。那时候的分法,大多是七成给人口,三成按工分来,或者人口八成,工分二成。
通常来说,身强体壮的男劳动力会分到最好的粮食,一年有600斤。女劳动力则吃次一等的,一年定量是500斤。小孩子们分的粮食会少一些,根据年龄不同,有三等、四等、五等之分,一般分别是420斤和300斤,而两岁以下的小孩每年只有180斤(各地方情况不一样,这里只是大概的数目)。
比如说,要是生产队交完公粮后还剩10000斤粮食,那就会先按家里的人数,给每家分7000斤作为口粮。剩下的3000斤呢,就根据大家挣的工分来分,这部分叫工分粮。口粮加上工分粮,就是这一家子一整年的粮食了。不过啊,这些粮食可不是白给的,得按余粮的价格来算,看看每家得付多少钱。然后,再从每家挣的工分钱里减去要付的粮食钱,要是工分钱多了,生产队就给补钱;要是少了,那就得再给生产队交钱。
所以,不是每个人都能分到同样多的粮食。要是家里人少劳动力又弱,或者干活不勤快,那分到的粮食就少,可能还不够吃呢。这样一来,好多缺劳动力的家庭就成了缺粮户。缺粮户就是说,家里拿到的粮食不够本该分的价值。不够的部分就叫缺粮款,得给生产队交钱。交了缺粮款的家庭,就成了我们说的缺粮户。
那时候,家里缺粮的就像领了救济金的,见人总觉得低人一等,说话也没自信。分粮食分油的时候,他们只能站一边,不还清生产队的债,队长是不会给他们粮食的。就连找对象都成了难题,因为谁也不想日子更苦。所以那时候很多人都喜欢男孩,觉得男孩能读书有出息,女孩就留在家里干活赚工分,好让全家不至于饿肚子。
那时候也有人会临时找活干,比如去当短工,赚的钱得交给生产队算作工分。因为劳动力出去了,原本安排的活儿还得有人顶上。就像是一天能赚2块钱,那就得给生产队1块5记工分,这是公社的规矩。
【一个工分值多少钱,能买到什么?】
上面提到了,每年的工分价值都不同,这个得根据生产队的收成来定。据我所知,一个工分大概能换两分钱(当然啦,各地都不一样,这只是个大概数)。要是普通干活的话,一个身强力壮的劳动力,一天能挣2毛钱。那时候的物价是怎样的呢?
70年代的时候,各地的物价都不一样,这里只是大概说说,仅供参考。
一个鸡蛋的价格是五分钱。
一盒火柴,就两毛钱那么点儿。
一根铅笔:就五毛钱那么点儿价。
一斤盐的价格是一角五分钱。
一斤酱油要两毛钱。
一斤猪肉的价格是七角二分。
一斤面粉的价格是一角八分。
一斤煤油的价格是三角五分。
所以那时候大家生活都挺艰难的,对啥都特别珍惜。为了能吃饱肚子,大家会绞尽脑汁找吃的,努力去赚工分。
现在,因为生产队把土地分给了每家每户,工分制度就消失了。以前靠工分来维持生活的社员们,现在都自己找门路过日子。当年靠工分过活的日子,只留在父辈和爷爷辈的记忆里了。虽然现在的生活条件比以前好多了,但他们吃过苦,所以现在还是很节俭。要是看到有人浪费粮食,他们就会提起以前大集体的日子,提醒孩子们要珍惜粮食,还会感叹一下以前的生活。
#深度好文计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