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纵观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当中,曾经涌现过无数的王侯将相、能人异士。
汉高祖
刘邦
曾经这样评价“汉初三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对萧何的评价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给军粮,吾不如萧何;对韩信的评价: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能臣之所以如此的重要,是因为他们有才华,有经天纬地之才能。
图片来自网络
一般来说,古代皇帝身边有一位得力谋臣,那就是如虎添翼,对百姓和朝代来说都是好事情,甚至一位谋臣往往能改变一个朝代的进退和发展,
展开剩余93%由此可见,在科技发展水平较为缓慢的封建时代,一个“能臣”的影响力,绝对是十分巨大的。
在隋朝末期,群雄并起,天下大乱,正是能人辈出的时代。
后来作为唐太宗李世民的“左膀右臂”而闻名天下、名留千古的
徐茂公
,正是在这个时代当中凭借着过人的才智和顶级的谋略崭露出了头角。
作为天子的门客,又是开国之功臣,更是在后来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榜单之上。
剧照
按理说拥有这份殊荣,足以让徐家整个家族在之后几十年乃至数百年的时间里都可以衣食无忧了。
然而,在徐茂公离世的时候,却给家人们留下了一句令人十分诧异的嘱托:“若我的后代当中出现高人,一定要将他杀掉,要不然必定造反。”
这番话语,顿时让在场众人陷入了深深的疑惑当中。
那么,为何徐茂公会留下这句莫名其妙的话语?他的这份担忧在之后又是何结果呢?
徐茂公画像
出身名门,加入瓦岗
在唐代长安城的皇宫内三清殿旁有一个不起眼的小楼,名为凌烟阁。
贞观十七年(643年),唐太宗李世民为了纪念和他一起打天下治天下的功臣,修建凌烟阁来陈列由阎立本所画的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即为《二十四功臣图》。
众所周知,唐朝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为强盛的朝代之一,而由李世民所创造的“贞观之治”,更是5000年来中华地区最为繁盛的时代。
所以,能够将自己的画像位列“凌烟阁”当中,这些人的功绩和能力自然都是震古烁今的。
其中,“李勣”这个看上去有些陌生名字,也位列榜单之上。
因为,他更加知名的是另一个名字:徐茂公。
徐茂公
徐茂公本名叫做徐世勣,字懋功,曹州离狐(今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人。
徐茂公的家族是高平北祖上房徐氏,在当地也算是一个颇有名气的大家族,史书当中记载徐茂公的家族:“家多僮仆,积栗数千钟”
在古代,大家族对于后代的教育是十分重视的。徐茂公很小的时候,就已经被送到了私塾当中学习儒家典故。
孟子曾经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徐茂公与父亲徐盖都是深受儒家典籍影响的人,虽然是身价不菲,但是却乐善好施,经常掏出家中钱粮来救济一些饥寒交迫的贫苦人,从来不管关系亲疏。
图片来自网络
在徐茂公17岁的那一年,正好赶上天下大乱,同乡的
翟让
,在不远出的瓦岗寨举兵起义,反抗隋朝和军阀的残酷统治。
而心怀大义的徐茂公,秉承着兼济天下的理想,毅然决然告别家人,投奔了翟让,参加了瓦岗军。
由于是刚开始创业,所以缺乏钱财,看着整个寨子的寒酸样子,翟让就有“打家劫舍以备军需”的想法。
可刚要动手,就被徐茂公给劝阻了。
图片来自网络
他向翟让说道:“这附近都是你我的家乡,我们两个从小生长在这里,对情况再了解不过了,这里都是穷人,根本没有油水。不如去大运河附近,打劫那些为隋炀帝的暴行摇旗呐喊的官员,如此既可以赚大钱,也能讨个好名声。”
于是,翟让听从了徐茂公的建议,立刻召集人手在大运河附近抢那些助纣为虐的官员。
果不其然,这让瓦岗军一下子发了家,兵力瞬间增长到了一万多人。
兵力大涨自然也会吸引到对手的注意。
眼见瓦岗军发展得越来越大,隋朝政府立刻派遣了名将
张须陀
率两万多人前来讨伐。
都说人一过万、无边无沿。
图片来自网络
在山上看着这黑压压的隋朝军队,没见过什么世面的翟让顿时吓得肝胆俱裂,就想要收拾家当赶紧逃跑。
可徐茂公这个时候却显得十分平静。
他告诉翟让,隋军看起来虽然势大,但是却是远道而来,人困马乏,而瓦岗军却是以逸待劳,并且还占据有利地形。
如果能够将其引入到山林当中,诱敌深入,再集中兵力攻打其薄弱的地方,一定可以将其战胜。
反而如果是这个时候逃跑的话,顿时会士气大损,到时候被隋军追上,就会全部丧命于荒野当中。
剧照
听了这番话语,翟让再次依计行事。
果不其然,瓦岗军按照徐茂公的部署,将隋军打得大败,就连主将张须陀都被当场斩杀。
不过,虽然胜利十分可喜,可徐茂公也逐渐认识到翟让只不过是一个无勇无谋的土匪,并不足以成大事。
于是,他开始准备另找明主了。
徐茂公
寻遍四海,终得名主
不久之后,蒲山公
李密
参与杨玄感反叛,失败之后逃到了瓦岗附近。
得知这一消息之后,徐茂公和浚仪人王伯当认为,李密出身贵族,却也敢为天下人做主,选择起义造反,不失为一个明主,就一同以“收揽人心、发展实力”为借口,劝告翟让将李密接到瓦岗,并将其奉为寨主。
可让徐茂公没有想到的是,这个李密背地里却是一个嫉贤妒能、自私自利的小人。
在上了瓦岗之后,李密刚开始还对众人感激涕零,不仅封了徐世勣为右武候大将军,还让他率领部队去攻打隋军和西边的
王世充
、并且开启粮仓救济灾民。
李密
这让大家一时都庆幸得到了明主。
然而,这其实只是李密害怕王世充的进攻而选择的逃避策略罢了。
等到王世充被击退以后,李密的真实面目立刻暴露了出来。
在一次宴会上,李密当众派人斩杀了翟让,并且还一刀砍在了徐茂公的肩膀,想要将这些能够威胁自己地位的瓦岗元老全部杀死。
幸好当时徐茂公在瓦岗威望颇高,李密的行为被众人所拦着,徐茂公才得以幸存下来。
虽然侥幸活了下来,但是徐茂公却也看清楚了李密的嘴脸,不愿意再为其出谋划策,于是选择了孤身离去。
图片来自网络
失去了徐茂公之后,瓦岗军的战斗力大幅下降。
不久,王世充再度来袭,瓦岗被打得大败,李密也连忙舍弃众人逃向了北方,投奔到了当时已经建立的“唐”的麾下。
看到瓦岗群龙无首,徐茂公不忍心以前的这些老朋友最终落得个曝尸荒野的下场,于是就返回去重整兵力,率部也一同投向唐军。
在来到唐军阵前之后,徐茂公突然想到:因为李密早就已经先自己投诚,如果这样直接过去,很有可能会被其夸大其词,说自己窃取了他的势力,以此被按上“背主求荣”的名头。
到时候即便成功投入唐军麾下,也不会受到重视,反而还有可能被李密暗算。
图片来自网络
于是,他先写下了一封信,内容大概是自己所拥有的军队和土地都是魏公(李密)的,自己做臣子的,应当将这些东西先交给魏公,然后由他向唐朝呈上去,作为臣子,自己不能与主公抢功劳。
结果,这封信呈到唐朝皇帝
李渊
的眼前时,果然让他觉得徐茂公是个不可多得的“纯臣”,决心将其重用。
当即下诏封徐茂公为黎阳总管、上柱国,封莱国公。
后来,
李世民
由于徐茂公交好,作为一代雄主和天才领袖,李世民的眼光更加毒辣,他上奏李渊,又加授徐茂公为右武候大将军,改封曹国公,并被赐姓李氏,改名为了“李勣”。
至此,徐茂公在漂泊数年,寻遍四海之后,终于得到了明主。
李世民
出色的政治头脑
在归顺唐朝不久之后,李密因为不满李渊轻视自己,于是再度选择了造反,结果很快就被剿灭。
一时之间,与李密有关系的这些瓦岗旧臣也变得人人自危。
徐茂公知道,如果这样下去,李渊早晚会对自己这群人起疑,这将给自己的前途埋下祸根。
于是,他立刻带着众人披麻戴孝地跑到了李密的棺材前面哭天喊地,说什么“你糊涂啊”、“臣应该跟主公一起去死”之类的话语。
甚至还上书希望李渊能够以王公之礼厚葬李密。
李渊
结果这番行为让李渊大为感动,认为瓦岗群臣都是有情有义的好汉,不仅没有迁怒于他们,反而对其更加重用了。
之后的数年时间,徐茂公跟着李世民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功绩。
在“虎牢关之战”当中,徐茂公更是出谋划策,让李世民利用轻骑兵,攻破敌人的阵地防线。
结果王世充和窦建德的十万大军被李世民的三千人击败,李世民更是“一战擒两王”,彻底奠定了唐朝的基业。
不过,徐茂公从来不刻意凸显自己的功绩,反而总是将功劳归结在他人身上。
图片来自网络
当李世民想要为徐茂公争取奖赏的时候,他却回复道:“秦王殿下能够如此快速出击达成目标,想必早就对战术有过安排,我只不过是做了提醒的本分,并没有什么功劳。”
如此睿智的政治头脑,也让徐茂公一直都能够在政场上游刃有余,屡屡安全脱身。
在之后的李家斗争当中,徐茂公再次选择了稳重行事,在其他人都积极站出来支持李世民的时候,徐茂公却依然不动声色。
也正是这份“稳重”,让其虽然难以跻身秦王集团的核心层,并在之后排“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时候只排在了倒数第二位,但是却可以在任何混乱的政局里都能够明哲保身。
图片来自网络
正是由于自己太懂得政治场上的风云变幻,所以也十分担心后世的处境。
徐茂公知道,如果后世当中再出能力高的,却没有自己这番心性的话,很有可能会选择一条危害极大的道路。
毕竟,当初李密等人的下场他也是亲眼看到的。
所以,在临终之前,他告诉自己的家人:“若我后代出“高人”一定要杀,不然必造反。”
没成想,徐茂公的这份嘱托,竟然“一语成谶”。
图片来自网络
光宅元年(684年),李勣之孙
李敬业
没有遵循家族的嘱咐,竟然选择插手朝政,公然起兵对抗当时已经独揽大权的
武则天
。
结果被打败后狼狈逃往高丽,徐茂公一家也因此被剥夺了原本的勋爵,多人获罪下狱,甚至连徐茂公的坟墓都被挖了出来,“李”姓也被收了回去。
一直到唐中宗李显复位,才下诏恢复了徐茂公的官爵,并重新为他起坟改葬。
发布于:天津市上一篇:没有了

